樓房發生偏移一方面可能是樓房質量不好,發生偏移;另一方面,時間久了,因為樓房自身或者其他自然環境的原因,樓房會發生傾斜!為了使樓房更加堅固,那么在
樓房糾偏平移過程中,加固的關鍵步驟有哪些呢?
一對癥下藥,先定“病因”
一些中小城市居民建筑地層結構不均勻,地基承載力不能滿足設計要求等原因。20世紀60至70年代的許多民用建筑和工礦企業的建筑物竣工后,由于地基變形超過允許值引起磚墻開裂;近年來一些地區裂樓加固處理案例有所增加,這與房屋建造時沒有采取地基加固處理,地基發生不均勻沉降有關。
由于受時代的限制,過去的一些多層樓房設計標準普遍比當前標準低,受地層發生不均勻沉降變化,基礎承載力不能滿足強度變化要求,就會引起上部結構變形造成墻體開裂等危害。對我們中小城市而言,這種低標準多層建筑更為普遍,進行必要的加固處理趨勢連年在攀升。
通過對房屋墻體出現裂縫或傾斜的分析,發現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1)受地域條件影響,一些地區的地層結構分布較為復雜。地表下2~2.5m多為粉土或淤泥質粉土,加上溫差變化較大和地基不均勻沉降使的工程地質特征普遍較為軟弱。
(2)地基沒經過鉆探,地層結構不均勻。
(3)居民房屋地基基礎間距不夠,有的甚至一家基礎壓在另一家基礎上,先建的房屋因受力發生變化而墻體發生開裂。
(4)地基承載力不夠,設計標準低,現有承載力標準值小于原地基承載力標準。
(5)建筑物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因環境改變引起的附加沉降,造成建筑物的沉降或沉降差過大。
(6)既有建筑物因改變使用功能或使用要求,引起荷載的增加,造成原地基承載力和變形不能滿足要求。
二處理方法及措施
多年來行業內對于裂樓及偏差問題進行加固處理,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類是對沉降小的一側采用迫降糾偏技術;用人工或機械的施工方法使建筑物原理沉降較小的一側掏空其局部地基土或增加土體應力,迫使土體產生新的豎向變形或側向變形,使建筑物在一定時間內該側沉降加劇,從而糾正建筑物的傾斜。
第二類是對沉降較大的一側采取頂升糾偏技術。
第三類是這兩種方法混合使用。
加固糾偏技術應根據工程概況進行調整,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地進行創新。經過專家論證,在加固工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生石灰磚碴擠密樁法可有效降低工程造價,并且施工進度快,機械設備靈活方便,無需大型機械,無污染、無噪聲,且能快速提高地基承載力,有效改善地層的不均性,對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均勻沉降所引起的建筑物開裂具有一定作用。
在一些磚混結構建筑的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當墻體發現裂縫時,應弄清其裂縫產生的原因,對建筑進行重新勘察,并根據地層結構特征進行方案制訂。
地基承載力不夠是造成既有建筑裂縫的主要原因,同時,條形基礎未設置助梁和地圈梁、梁下墻未設置構造柱、地下水位上升及東側的下水道嚴重滲水,也是裂縫產生裂縫產生的原因。
一些建筑由于基礎下土層含水量增加,強度降低,裂縫比較明顯,而東側下水道質量較差,滲水現象嚴重,使得地基長期處于飽和狀態,含水量增加,強度降低,在荷載作用下會產生相對較大的變形,故東側裂縫較西側明顯,裂縫發生部位和分布部位特征說明了裂縫原因分析的正確性。
對于施工偏差而言,***重要的兩點是及時發現與及時處理。根據施工糾偏的相關經驗可知,只要做好這些工作,才能及時處理好偏差問題。
(1)確保按時、定點觀測
基礎工程由于土體質量問題,會導致基礎或橋架發生不均勻沉降,對后期建筑施工十分不利。為確保施工質量,應按時、定點進行觀測,隨時觀察沉降變化及建筑物傾斜度。在發現構筑物嚴重傾斜后,***先對構筑物進行觀察,發現柱和梁均未發現裂縫,說明該傾斜非結構破壞產生,應處理基礎不均勻沉降問題。
(2)動態糾偏,多方參與
如頂管施工在動態糾偏工作環節中,應盡量在管道頂進過程時進行,避免在靜止狀態糾偏。因為根據工程經驗可知,靜止狀態下所需的糾偏量會比頂進時糾偏增加50%~90%。施工時除了分項施工應著重注意偏差問題,分項工程負責人要與***員溝通,著重參與動態糾偏過程。通過觀察偏差發展趨勢可靈活確定糾偏方案,若偏移量較大,則需要采取糾偏措施,直至偏差消除。
三制訂加固方案
1.加固目的
對整個房屋地基普遍進行加固,使地基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保證建筑物正常使用;對梁底下基礎進行重點加固,加固基礎的整體性和穩定性,防止和減少總沉降和新的不均勻沉降;梁下墻體增加構造柱,并對已損壞的上部結構墻體進行維修加固,恢復墻體的結構整體性,保持結構正常承載;對樓房東側的下水道進行重新維修,降止滲漏發生。
2.加固原理
根據上述加固目的,我們采用了生石灰樁、局部加大基礎、上部加構造柱等方法進行加固處理。
(1)生石灰樁:主要利用生石灰樁及吸水后成為熟石灰時,吸水發熱,體積發生膨脹,側向擠密樁周土體,減少土體孔隙比,降低含水量,提高地基土強度,地基土中存在各類酸根和樁體中CO-反應形成難溶解的新鈣鹽,成為樁外圈硬殼層,摻入適量的砂和水泥,能充填生石灰間的孔隙,增加樁身的密實程和強度。
(2)梁下增加基礎,降止荷載集中,減少不均勻沉降。
(3)梁下墻體增加構造柱,增加墻體結構的整體性、保持結構正常承載。
(4)重修下水道降止因滲漏使地基土強度降低。
3.加固方案設計
(1)生石灰樁設計。
1)由于地基承載力不足,沿建筑物基礎兩側布置石灰樁,增加基礎承載力,減少沉降。
2)生石灰樁的設計參數,根據地層情況,樁長基底下3.0m,樁徑350mm,樁間距1.0m。
3)材料配制:V生石灰∶V碎磚碴∶V中砂∶V水泥=4∶3∶1∶1。
(2)局部增加基礎,裂縫大都集中梁端下墻體,為了保證梁底基礎不再繼續下沉,梁底基礎外側增加0.8~1.0m²,基礎厚度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50mm,混凝土強度等級、配筋與原基礎一樣,為了減少基礎下土體下沉降,為此又在新增基礎下面增加了生石灰樁。
(3)增加構造柱,由于原設計未考慮抗震設計,為了滿足設計要求,在梁端和建筑物四角增加了構造柱,為了保證增加構造柱后受力均勻的構造柱生根,在構造柱底部沿縱墻方向增加了一個3m長的梁。
(4)對下水道進行整改、重修、進行降滲處理。
4. 施工順序
(1)降水,由于地下水較淺,洛陽鏟施工遇地下水很難成孔,有水對生石灰的施工及加固效果不利,須降低地下水,根據建筑物的尺寸、土層情況在建筑物前后側4眼大口井,井深10~20m。
(2)生石灰樁施工,一是把基礎的兩邊找出來,放樁位于地面;二是按放的樁位用洛陽鏟成孔,先周邊后中間的順序施工;三是樁徑及深度滿足要求開始灌注;四是為了保證樁端承載力,樁端先填30cm厚的碎磚塊,用錘夯10~15次,提錘高度80~100cm;五是樁端夯實后,漿拌和物灌入孔內,鋪厚度30cm左右,夯15~20次,提錘高度80~100cm;六是分層用錘夯實至基礎底下,然后封頂,封頂的好壞是生石灰樁加固成功的關鍵。
(3)構造柱基礎施工,***先將原基礎鑿開,在漿原基礎中的鋼筋伸直,然后將新增加的基礎鋼筋與基礎鋼筋焊接在一起。
(4)構造柱施工,將增加構造部位的墻體及梁的粉刷層鑿去,并將墻體泅逶,為增加構造柱與墻體的連接,每1m植2根Ø12的鋼筋;構造柱的主筋和梁的主筋應焊接在一起,從上層的樓面板鑿洞口往下注混凝土,不能漏振,對于構造柱與梁底澆筑銜接不好的,用薄鋼板塞實后再抹灰。
四加固施工要點
(1)對整體剛度較差的建筑物,糾傾施工前先進行破損部位或建筑物整體的加固施工,防止建筑物在施工時發生倒塌。
(2)要考慮建筑物地基在糾傾施工時可能產生的附加沉降,并估計糾傾后建筑物地基可能持續的變形(即滯后的回傾量),在糾傾施工時及施工后要加強現場觀測,并要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
(3)施工前要對相鄰建筑物及地下設施進行一次檢查或測量,要與對方協商或簽訂協議,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
(4)對于糾傾后的復傾可能性,應根據防復傾加固設計,在糾傾施工前或施工后進行加固處理。
(5)糾傾扶正施工前要進行現場試驗性施工。以便選定施工參數,驗證糾傾扶正的設計方案可行性,進行必要的調整與補充,使其更臻完善。